从而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但齐齐哈尔市并未按整改方案要求进行整改,而是采取污染搬家的方式将大量电石渣转移至厂区内堆存,且堆存数量不降反增,达到约20万吨。佳木斯市江北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整改不力,新水源选址工作严重滞后,在用的江北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仍有中国石油莲江口油库等7家企业和单位正在运营,环境风险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问题督察指出,黑龙江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全省督察整改工作总体比较被动,一些地方和部门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甚至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异味扰民问题整改不彻底,除臭系统一直未建成投运,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以推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经督察组核实,实际仅完成19项、基本完成7项。方正县垃圾处理项目未按要求及时投运,近一年来每天将约100吨生活垃圾运到通河县垃圾焚烧厂处理,但通河县垃圾焚烧厂长期不能正常运行,大量生活垃圾堆存在厂区内外,严重污染环境。
哈尔滨市向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问题在回头看期间被群众反复举报,当地仅派出2名基层执法人员到现场检查,并错误认定群众举报不实,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哈尔滨、佳木斯市分别退耕还林还湿还草12.8万亩、2.04万亩,鸡西市恢复退化湿地27万亩。[3] 制度体系护航交易市场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后,若想为市场的平稳运行保驾,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湖北经验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张杲告诉记者:注重市场主体抓大放小。张杲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交易中心注重信息公开规范透明。经过三年多的运营,一个运行有效、价格平稳、功能全面、服务领先、特点突出的碳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各项主要交易指标均居于全国首位。转变政府职能,变微观强制为宏观控制,给予企业减排或购买配额的自主权。
二是争取政府支持,提高企业认识。通过分享中国碳市场经验,全球碳市场看中国这一理念已成为业界共识。
对未履约企业除罚款外,湖北碳市场还将扣罚下期配额、纳入碳排放黑名单,并将履约情况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第二个方面,多手段解决企业参与难题。湖北碳市场经过这几年来的不断研究探索,正开辟出一条基于碳市场的精准扶贫新思路。纳入交易的企业主体是湖北省行政区域内年综合能源消费量6万吨标煤及以上的中国工业企业。
[2] 体制创新打开突破口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6] 三方面铸就湖北经验成功的道路注定不平坦,湖北经验的背后是不断试错、不断创新。一是建立政策灵活机制。[1] 碳交易助力节能减排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碳排放对于社会各界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二是建立市场调整机制。[4] 机制设计激发企业活性众所周知,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一直都是老大难,如何通过碳交易市场来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呢?张杲表示,湖北经验注重市场化减排和价格发现机制设计,激励企业自主减排。
在制定风险调控措施方面,张杲说,首先将配额总量的8%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预留,用于市场调控。当下,一提及风险问题,人人都避之不及,甚至部分交易平台都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
组织制定碳配额分配方案、市场监管和排放核查等一整套政策体系,通过制度保障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对于记者追问湖北经验的心路历程,张杲阐述道:一方面从政府层面,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张杲向记者表示: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市场参与者和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充分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带动产业绿色升级的可行途径。2015至2017年,湖北省贫困地区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累计成交71万吨,为农民增收1016万元。四积极宣传引导,提高公众认识。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尚未动用政府预留配额进行调控,这印证了可通过较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体系和交易中心的风险调控措施维持碳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风险控制措施效果得到了体现。
张杲进一步说:注重配额分配灵活可控。张杲向记者道出了湖北经验。
包括公开管理办法、配额分配方案、交易规则及各类创新业务实施细则,公开市场配额存量、增量、减量等各类市场交易数据,公开中介会员机构备案信息等。市场机制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湖北省内控排企业排放总量明显下降,2014年至2017年间每年的同比排放量分别下降3.1%、6.1%和2.04%,连续三年履约率100%。
另一方面从交易市场层面,通过创新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发挥碳交易配额的资产属性。一方面,基于市场充足的流动性,企业可以卖出配额获取经济收益,实现减排激励。
智慧之术,凡有才者皆可仿效之。设立专业的登记结算、交易和核查等运营机构,规范市场运行,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交易中心积极探索基于碳市场的生态扶贫模式,推动128个农林类项目开发,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53个,预计每年可为贫困地区增收近千万元。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相对来说耳熟能详,碳交易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呢?自诞生便佩戴光环的它有何魅力?新鲜却又陌生的它为何会是世界著名《自然》杂志评选的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之一?在全国碳市场启动近一年之际,期货日报记者走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了解碳交易的建设之路。
二是碳金融创新领先全国,首创低碳精准扶贫模式。张杲说,湖北碳市场通过总量控制、碳价格等减排机制设计,形成了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市场体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
初始配额分配整体偏紧,在20092011年平均排放量的基础上乘以0.9192进行了调整,是七个试点平台中配额分配最紧的。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比较碳价格和自身减排成本,做出购买配额或进行减排的决策,从而带来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
花若盛开蜂自来,多项指标的领先,多项金融创新的先行,让湖北模式获得了广泛关注。二是通过碳金融创新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
湖北碳市场建立了规范、透明的市场信息公开机制。湖北配额采用一年一分配,一年一清算制度,对未经交易的配额采取收回注销的方式,防止因经济不确定性导致的配额分配过多或过低导致市场暴涨或暴跌在摸索期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交易中心有哪些心得可供业界人士参考呢?张杲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多渠道突破建设难。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获益达数亿元,充分调动了企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
随之,试点地区相继启动碳交易市场,于2014年年底前全部启动。通过碳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流向碳市场,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入市,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企业提供减排资金。
对于记者追问湖北经验的心路历程,张杲阐述道:一方面从政府层面,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比较碳价格和自身减排成本,做出购买配额或进行减排的决策,从而带来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
湖北碳市场经过这几年来的不断研究探索,正开辟出一条基于碳市场的精准扶贫新思路。对未履约企业除罚款外,湖北碳市场还将扣罚下期配额、纳入碳排放黑名单,并将履约情况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